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热点

竹木建筑,竹楼搭建,中国传统竹建筑主要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所属分类:行业热点    发布时间: 2024-03-13    作者:admin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竹建筑形式分类

由于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和建造技术不同,中国干栏式竹建筑依据其具体形式,又可分为竹楼、长房、船形屋等。

1、竹楼

干栏式竹楼是竹建筑的典型代表,广泛分布在我国云南、黔东南、广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苗族等民族的主要建筑形式。
竹木是干栏式竹楼的主要建造材料。竹楼通常为2层结构,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禽牲畜或者堆放杂物。竹楼一般以木桩作基,上架竹木屋架,铺竹楼板,室内以竹笆分隔,划分居室空间。竹楼形式风格因民族而异,其中以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哈尼族拥及蘑菇房等为典型。

1.1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的造型属于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是傣族的标志性民居。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该区降雨量大,为了快速排水,屋顶常采用“人”字形。傣族竹楼高而敞亮,四面斜坡,屋檐有上下两层重檐,能够避免阳光直射和风雨侵袭。作为人们活动的中心,居室占据了竹楼上层绝大部分空间,分为卧室和堂屋。卧室用来休息,堂屋则是家庭成员日常活动和会客的核心区域。火塘就设置在堂屋里,作煮饭烤火之用。竹楼屋檐厚重,可以遮阳挡雨。居室外面一侧建有楼梯,另一侧设有晒台,以起到干燥通风、接受日照的作用。

1.2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典型的建筑形式,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的特色创造。吊脚楼根据地势环境合理分布,依山傍水,避风朝阳。与傣族竹楼不同,苗族吊脚楼常为3层结构,上层储存谷物,中间居住,下层围栏成圈放置杂物或饲养牲畜。此外,有的吊脚楼还设有抱厦,第2层外侧设有独特的“美人靠”,这是苗族吊脚楼的典型结构。在苗族的发展历史中,还形成了独特的竹崇拜文化,由于苗族聚居地区竹资源丰富,因此在苗族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竹子,除了吊脚楼的建造用竹子铺作地板、竹篾隔墙外,在饮食、服饰和交通上也都离不开竹。

1.3“拥”
“拥”是一种干栏式草顶竹楼,是云南哈尼族的主要建筑形式。哈尼族将住房统称为拥,“拥”又分为拥戈、拥雅、拥熬3种。拥戈是哈尼族正规的住房,与傣族竹楼类似,上层住人,下层架空,建筑主体为竹材,如竹楼板、竹壁板、竹挂瓦条等。哈尼族草顶竹楼顾名思义,屋顶覆盖茅草,利于储热隔热,配合四面坡形屋顶,能够及时排出雨水,有效防潮。拥熬内部分为男室和女室,分别通过前后登楼梯进入。拥雅盖在拥戈附近,是子房,是哈尼族男子成年及婚后居住的地方。拥熬是一种低矮、简陋的地棚建筑,内室铺竹笆,拥熬冬暖夏凉,适合山区环境,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简陋的拥熬逐渐被淘汰。

1.4蘑菇房
蘑菇房是哈尼族另一种传统民居形式,因茅草屋顶形似蘑菇而得名。蘑菇房与竹楼结构类似,不同之处是蘑菇房通常为3层,1层用来饲养牲畜,第2层住人,第3层储物。蘑菇房屋顶几乎全部用竹子构成,屋顶下的储物层使用茅草与竹子、竹篾编织在一起制成蔑席,哈尼族人将储存的谷物就铺在这层篾席上。

2、长房

长房外形与干栏式竹楼类似,都是上下2层结构,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禽、堆放杂物。长房正面有走廊,开窗,从正中或左右两侧开门,门外有晒台、楼梯(图5)。与竹楼不同的是,竹楼通常住同一个家庭,家庭成员居住在卧室内,而长房通常住有多户家庭,每户家庭之间用竹笆隔开。根据地域习俗的不同,长房内部的空间分配与成员关系亦有区别。

长房主要分布在拉祜族和基诺族的聚居地,内部都设有火塘。民族风俗不同,火塘的含义也各不相同。拉祜族的火塘设在室内,分3种类型,各有功能,分别是专门煮饭用的灶塘、父母老人用的火塘及子女或招待会客用的火塘。与拉祜族不同的是,基诺族的长房内部住着若干户,户与户之间可能并无血缘关系,且火塘设在入门后的长廊上,一个火塘代表一户,一户不论几口人均吃住在一起,如果儿子娶妻需要分炊则另立火塘,若是女儿出嫁后户内成员去世并无后嗣,则撤销火塘。除了卧室以外,长房中走廊、火塘、晒架包括下层放养家畜的地方,都是公共的,不作区域划分。

3、 船型屋

船型屋在结构上仍属于干栏式建筑,但形式上适应了海南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成为海南黎族独特的竹架棚房,是黎族建筑文化的载体。由于这种竹架棚房形似倒扣的船只,因此被称为船型屋。船型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高架船型屋、矮架船型屋、落地船型屋、半船型屋、金字屋等演变过程,其主要差异在于建筑的高度。

船型屋底部由木架支撑,视地面情况建造地基,通常离地面1.5~2.0 m,房屋竹木架构,交叉处用藤条缠绕固定;屋基用竹片和藤条编成架空地板,具有结实耐用、防潮防虫的功能;拱形屋顶逐层往上铺茅草,有加速雨水流动的功能。屋墙用竹栏围绕,上覆椰子叶或木板,屋前有晒台和楼梯,房门开在前端,从外向内依次设置客厅、卧室、储藏室。下层用来饲养牲畜。

竹建筑形式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以上3类干栏式竹建筑在结构形式、功能作用、建造材料等方面均有异曲同工之处。从竹楼、长房、船型屋的结构来看,多为上下2层结构,上层住人,而下层发挥着承重、通风、平坦地面、饲养家禽、防震防虫等多种作用。这一结构形式是劳动人民对地形环境适应的智慧结晶。

从地理环境来看,竹楼和长房的分布地区有高度的重合。普遍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降雨丰沛、山地丘陵绵延、河流水系纵横交错的地区,如傣族、哈尼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地区、拉祜族和哈尼族分布的横断山脉努山系南段、苗族分布的黔东南地区等。尤其是云南西双版纳地处横断山脉南延部分,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褶皱系末端,山地丘陵密布,间或盆地河谷,海拔高、落差大,山林植被茂密,河流密布,气候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地垂直气候明显。在这种环境条件下,通风、散热、防潮、防虫是建造住房首要考虑的条件。竹楼抬高了地基,不仅让人们远离地面防止湿气侵体,还能够防止野兽蚊虫,便于通风散热,屋顶的大幅度斜坡可排水隔阳。同时,竹楼建筑密集分布的云南、黔东南地区多为崇山峻岭,地震频发,竹楼特殊的框架结构亦能有效减弱地震造成的冲击。由此可见,竹楼和长房的建筑形式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为适应自然环境条件而创造的建筑样式。

船型屋与竹楼在结构功能方面非常类似。海南岛地势为中间高四周低,船型屋同样是适应山地、远离潮湿和虫兽的建筑。与竹楼不同的是,随着海南岛地势从中间到四周逐渐降低,黎族人民对于船型屋的高度需求也渐渐降低,并且高架型船型屋的底层用作蓄养家畜,家畜的气味亦会影响屋内人们的生活,于是当地逐渐演变出矮架型船型屋。随着船型屋高度的降低,人们发现房屋不受高度限制后,面积也随之扩大,室内可以划分出更多空间,于是矮架型船型屋逐渐过渡到落地型船型屋、半船型屋。
可见,地理环境对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功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干栏式竹建筑是人们因地制宜的建造居所的典范。

竹建筑形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传统竹建筑分布地区由于民族聚居性和地域封闭性,当地居民通常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宗教观和民俗体系,竹材同样在宗教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1、竹崇拜文化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受原始宗教和佛教影响,不少民族都有竹崇拜文化,各个民族之间的竹崇拜有同有异。如傣族和哈尼族都坚信万物有灵,他们将竹视为圣物,在建房立寨过程中都有与竹有关的祭祀行为。当地居民在建造村寨时必先建造宗教设施,日常竹制器皿以淳朴实用为主,而祭祀用品则追求繁复华丽,增加髹漆、孔雀翎纹等装饰。
由竹崇拜衍生的竹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竹对于哈尼族、苗族及海南黎族来说是祖先的象征,祭祀、建房、新生都有竹的身影。他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衣食住行处处与竹相关,如竹筒茶、竹纸、竹乐器、竹筏等。在哈尼族,青年求爱时往往要送女方一个..的竹篓,有人死去时须由祭司敲竹筒传递祭词给死者;在苗族,祭祀时会用竹块、竹筒、竹篑和竹兜等来祭供祖先,迎亲时会用红纸包一对竹子到女方家接新娘,以竹的生命力寓意早生贵子、人丁兴旺。与竹有关的节日更不必细说,嘎汤帕节、吃新谷在哈尼族人民心中有着重要地位。

2、火塘文化

除了宗教带来的竹崇拜,竹建筑形式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家庭观念也密切相关。长期聚居在竹建筑中,使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的火塘文化。火塘文化体现了少数民族在相对封闭环境下保留下来的母系大家庭制度和长幼有序的伦理观。以长房居民为例,拉祜族的大家庭制度以女性为中心,按血缘姻亲关系建立,大家庭下面包含着若干个小家庭。1个大家庭包含的小家庭数目不一,少则6~7个,多则10多个,人口众多。而基诺族的长房住户彼此间不一定有血缘关系,若是要增加火塘,另立门户,也仅仅是在原户中用竹笆隔开一个小房间,如果人口过多实在住不下,只能与邻居协商,将卧室的竹笆往隔壁移动,以增加居住空间。
竹楼居民也有火塘文化,与长房居民不同,竹楼更像是一个个单独的小家庭。每有成年子女嫁娶,就会在竹楼附近另建住宅,且晚辈的竹楼不能高于长辈竹楼的高度,尊卑等级观念严格,内部结构也更为简单。
相对封闭的环境和长期稳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得火塘制度得以保存下来,在一片片山林深谷中,在一座座竹建筑中,血缘、氏族就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火塘联系在一起。

4  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传统竹建筑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竹结构建筑集绿色环保、轻质高强、易加工建造等优势于一身,是当代建筑行业的新趋势,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竹建筑,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要求。
竹楼、长房、船形屋是中国传统干栏式竹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当地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建筑形式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同时,当地风土民情又与建筑形式互相影响,在宗族、宗教等方面由建筑延续传承。建筑与人文,紧密交融,在传承中结合发展。探究中国竹建筑密集地区风土人情对建筑形式的影响,能够为研究中国传统竹建筑提供重要素材。

对传统竹建筑的保护、繁荣和创新发展,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对传统竹建筑进行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于建筑美学的鉴赏力,同时通过这些传统建筑,也可加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记忆,提振国人文化自信,保护传统文化财富,使审美情趣、传统气质、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四川炽盛竹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联系地址:成都市新都区龙桥镇杏林路1号  联系人:胡先生
  • 联系电话:13881965666 
  • Copyright © 四川炽盛竹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四川炽盛竹木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四川竹楼,四川竹屋,四川竹亭,四川竹木建筑 等产品,欢迎前来咨询!
  • 技术支持:  万家灯火    
  • 备案号:蜀ICP备17005154号-2  网站地图  RSS   XML
扫一扫